鍿(繁体字:鍿) 拼音: zī
部首:釒部 部外笔画: 9画 总笔画:17画 康熙字典:鍿(17画)
简体部首:釒部 部外笔画:9画 总笔画:17画 造字法: 可拆字为“金 甾”
繁体部首: 釒部 汉字是否常用:否 吉凶寓意:中 姓名学:独立,内敛,儒雅之意 字体结构:左右
五笔:QGVL 仓颉:CVMW 郑码:PZAK 中文电码: 区位码: 四角号码: 82163
统一码:937f 笔顺编号: 34112431555125121 笔顺读写:撇捺横横竖捺撇横折折折横竖折横竖横 鍿的笔顺 ノ丶一一丨丶ノ一フフフ一丨フ一丨一
汉语大字典
[①][zī][《廣韻》側持切,平之,莊。]亦作“鍿1”。“锱1”的繁体字。
(1)古代重量单位。其说不一,或谓六铢,或谓八铢,或谓六两,或谓八两。一般从《说文》,谓六铢,即一两的四分之一。
(2)引申为少、细微。参见“錙介”、“錙銖”。
(3)通“緇”。黑色。参见“錙徒”。
(4)通“菑”。参见“錙壇之宫”。
【正字通】錙本字。
六銖也。从金甾聲。
六銖也。从金甾聲。側持切
(錙)六銖也。爲黍六百。鄭注禮記儒行曰。八兩爲鍿。高注詮言訓曰。六兩曰鍿。倍鍿曰錘。風俗通義曰。銖六則錘。錘、暉也。二錘則鍿。鍿、熾也。二鍿則兩也。廣韵曰。八銖爲鍿。其說皆乖異。不與許合。惟高注說山訓曰。六銖曰鍿。八銖曰錘。與許說合。與詮言注乖異。疑說山之注乃許注之僅存者也。从金。聲。者、或葘字也。側持切。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