舑(繁体字:舑) 拼音: tān 注音:ㄊㄢ
部首:舌部 部外笔画: 5画 总笔画:11画 康熙字典:舑(11画)
简体部首:舌部 部外笔画:5画 总笔画:11画 造字法: 可拆字为“舌 冉”
繁体部首: 舌部 汉字是否常用:否 吉凶寓意:中 姓名学:内敛,魅力,大气之意 字体结构:左右
五笔:TDMF 仓颉:HRGB 郑码:MILB 中文电码: 区位码: 四角号码: 25647
统一码:8211 笔顺编号: 31225125211 笔顺读写:撇横竖竖折横竖折竖横横 舑的笔顺 ノ一丨丨フ一丨フ丨一一
汉语大字典
[①][tiàn][《廣韻》他酣切,平談,透。][《廣韻》汝鹽切,平鹽,日。]亦作“蚺2”。见“舑舕”。
【正字通】䑙字之譌。
舌皃。从?省。象形。?:古文㐁。讀若三年導服之導 [徒感切,dɒm] 。一曰竹上皮。讀若沾 [他兼切,tʰiem] 。一曰讀若誓 [時制切,ʑĭɛi] 。弼字[弻]从此。
舌皃。从省。象形。,古文㐁。讀若三年導服之導。一曰竹上皮。讀若沾。一曰讀若誓。弼字从此。他念切文三 重三
(㐁)舌皃。魯靈光殿賦:熊䑙舕以齗齗。善曰:䑙舕,吐舌皃。吐玷、吐暫二切。按䑙葢卽㐁之俗也。从省。象形。象形者,謂象吐舌也。从省者,謂∧也。舌出於外,故內外舌。他念切。七部。
()古文㐁。讀若三年導服之導。士虞禮注曰:古文禫或爲導。檀弓、喪大記注皆曰:禫或作道。是今文禮作禫,古文禮作導。鄭从今文,故見古文於注。許从古文,故此及木、穴部皆云三年導服,而示部無禫。今有者後人增也。導服者,導凶之吉也。棪、、㐁讀若導服,皆七、八部與三部合韵之理。不於上文㐁下言之者,以舌皃之讀别下文竹上皮之讀,使人易了也。不云讀若導而云三年導服之導者,三年導服之導古語葢讀如澹,故今文變爲禫字,是其音不與凡導同也。○,深也。一曰竈突。从穴从火从求省。式鍼切。一曰竹上皮此别一義。竹上靑皮,顧命、禮器、聘義皆謂之筍。筍、筠古今字。讀若沾。沾古之添字。他兼切。一曰讀若誓讀沾又讀誓。此七八部與十五部合韵之理。弼字从此。謂弼字从爲聲也。弜部作。然則从㐁者小篆,从作者古文也。
哀舑 、枯舑 、清舑 、瘦舑 、羸舑 、老舑 、舑仙 、舑儒 、舑塲 、舑小 、舑然 、舑瘠 、舑舑 、舑舕 、舚舑 、诗舑
《舑》字在开头能组哪些词
舑仙 、舑儒 、舑塲 、舑小 、舑然 、舑瘠 、舑舑 、舑舕
《舑》字在结尾组词有哪些
哀舑 、枯舑 、清舑 、瘦舑 、羸舑 、老舑 、舑舑 、舚舑 、诗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