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叉
扠
〈动〉
(1) (指事。小篆为“又”(即手)上加一点,指出叉手的动向。本义:交错,交叉)
(2) 手指相交错。也泛指一般的交错、交叉 [cross]
叉,手指相错也。——《说文》。段注:“谓手指与物相错也。凡布指错物间而取之曰叉,因之凡岐头皆曰叉。”
凡八叉手而八韵成。——《全唐诗话》
(3) 又如:叉手
(4) 刺;扎取 [stick;work with a fork;fork]。如:叉了一槽干草;叉鱼
◎ 叉
〈名〉
(1) 古代的一种兵器,头有分杈 [cha,a weapon in anciant China,which the end is forked]
红漆了叉。——元· 睢景臣《[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2) 叉子 [fork]
挺叉来往。——《文选 ·潘岳·西征赋》。注:“叉,取鱼叉也。”
(3) 又如:鱼叉;粪叉;叉竿(带叉头的竿)
(4) 两短直线相交所成的图形 [cross]。如:打个叉
(5) 另见
◎ 叉
〈动〉
(1) 挡住,卡住 [block up;jam]
那大师傅就叉着门,不叫我们走。——《儿女英雄传》
(2) 另见
◎ 叉
〈动〉
(1) 分开,成叉形 [fork]。如:叉着腿站着;拇指和食指叉成个“八”字
(2) 另见
◎ 叉
〈动〉
(1) 用同“岔”。分岔 [fork]。如:劈叉;叉路(岔道);叉港(与大河相通的小河)
(2) 使前进、谈话的方向偏向另一边 [parry]。如:急忙叉开说;路没选中,一下叉到别地方去了
(3) 另见
叉(繁体字:叉) 拼音: chā,chá,chǎ 注音:ㄔㄚ ㄔㄚˊ ㄔㄚˇ 异体字:岔扠杈釵
部首:又部 部外笔画: 1画 总笔画:3画 康熙字典:叉(3画)
简体部首:又部 部外笔画:1画 总笔画:3画 造字法:指事 可拆字为“又(叉) 丶”
繁体部首: 又部 汉字是否常用:否 汉字五行:金 吉凶寓意:吉 姓名学:贤淑,聪颖,阳光之意 字体结构:单一
五笔:CYI 仓颉:EI 郑码:XSS 中文电码:0643 区位码: 1870 四角号码: 77403
统一码:53c9 笔顺编号: 544 笔顺读写:折捺捺 叉的笔顺 フ丶丶
汉语大字典
[①][chā][《廣韻》楚佳切,平佳,初。]
(1)交错;交叉。
(2)头部有分杈,用来刺物取物的器具。
(3)刺;扎取。
(4)用手或器具卡住向前或向外推。
(5)谓将手指分开安放(于腰间)。
(6)指插。
(7)夜叉。
(8)古时赌博,把几文铜钱摊在掌心,向外簸出,落地后以铜钱正面朝上的多少定输赢。全是正面的叫“叉”,输。全是背面的叫“快”,赢。
(9)玩(麻将)。
(10)叉形符号,形状是'×',一般用来标志错误的或作废的事物。[②][chá][《廣韻》初牙切,平麻,初。]挡住;卡住。[③][chǎ][《廣韻》初牙切,平麻,初。]分开成叉形。[④][chà][《廣韻》初牙切,平麻,初。]
(1)分岔。
(2)使前进、谈话的方向偏向另一边。
(3)模糊。[⑤][chāi][《廣韻》楚佳切,平佳,初。]同“釵1”。
【唐韻】初牙切【集韻】【韻會】【正韻】初加切,?音差。【說文】手指相錯。【玉篇】指相交也。【增韻】俗呼拱手曰叉手。【柳宗元詩】入郡腰常折,逢人手盡叉。
又【酉陽雜俎】蘇都識匿國有夜叉城,城舊有野叉,其窟見在。【唐書·酷吏傳】監察御史李全交酷虐,號鬼面夜叉。
又【唐韻】楚佳切【集韻】初佳切【正韻】初皆切,?音釵。義同。
又【正韻】婦人?笄,同釵。
又【正韻】兩枝也。
手指相錯也。从又,象叉之形。
手指相錯也。从又,象叉之形。初牙切
(叉)手措相錯也。謂手指與物相錯也。凡布指錯物閒而取之曰叉。因之凡岐頭皆曰叉。是以首筓曰叉。今字作釵。魚部鰸下云。大如叉股。譙周異物志曰。涪陵多大龜。其甲可以⺊。其緣中叉似瑇瑁。俗名曰靈叉。劉逵注蜀都賦、常璩述華陽國志、郭樸注爾雅皆用其語。緣中叉、謂緣可爲釵也。今爾雅注譌作緣中文似瑇瑁、俗呼爲靈龜。自賈公彥周禮疏所引巳然矣。从又一。此字今補。象指閒有物也。象叉之形。初牙切。古音在十六部。
crotch; fork, prong
七步八叉 、三叉口 、三叉戟 、三叉神经 、三叉路 、丑叉 、丫丫叉叉 、丫叉 、乞抽抦叉 、交叉 、交叉口 、交叉感染 、交叉火力 、交叉火网 、交叉点 、仰不剌叉 、仰八叉 、仰剌叉 、仰巴叉 、俱毘留波叉 、八叉 、刀叉 、分叉 、刚叉 、劈叉 、叉口 、叉嘴 、叉子 、叉巴子 、叉手 、叉手叉脚 、叉手笛 、叉手管 、叉手髻 、叉杆 、叉港 、叉灰 、叉灰泥 、叉烧 、叉烧包 、叉烧肉 、叉牙 、叉竿 、叉腰 、叉蔟 、叉袋 、叉路 、叉车 、叉道 、叉锄 、叉门 、叉鱼 、叉麻雀 、可叉 、呾叉始罗 、咤叉 、四仰八叉 、四脚拉叉 、声叉 、夜叉
七步八叉 、恶叉白赖 、笑面夜叉